8月21日,2022世界
机器人大会在京闭幕。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赵明国在大会期间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等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机器人产业在最近十年高速发展,对国外顶尖水平追赶速度很快,在某些领域如无人机已经实现了引领,但再往前就面临选择困难,需要创新思维。此外,中国新发展的机器人行业(如服务机器人)往往需要自研
减速器、电机,还要负责服务端的应用开发,使得产业链很长,这带来了效率不高的问题,整体上没有形成良好稳定的商业模式,这一格局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转变。
中国机器人产业高速发展部分领域已经顶尖但再往前走需要创新思维
赵明国表示,中国机器人产业最近十年都在高速发展,跟国外顶尖的水平没有持平但追赶速度比较快,在一些热点地区中国的增长率最高,但在考虑如何达到或者如何超越第一梯队,再领先别人一步时,面临着较大难度。
“如果你排在几十名,做事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模仿别人,没有太多选择,直接跟进即可。但是当你做到前几名的时候,面临的选择就越来越困难,因为一旦选错就不一定会往前进,可能会往后退。由此来看,中国在这些(前沿)领域实现本质变化是最难的,现在很多机器人厂家,包括基础元器件、整机、应用都存在这个问题,面临着重大转变但此时没有模型去参考,需要自己做判断做选择。”赵明国直言。
他举例称,中国在一些领域实现了正确的选择,如大疆在无人机行业上已经变成了引领者,“我们在技术上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在商业应用上改变了局面,对于商品来说这就是最好的。机器人方面,我们有部分领域也实现了国外要来模仿我们的商业部分或者模仿我们的技术,不过这样的例子还没有特别多,并没有实现整体上的引领,所以好的企业、到了这一步都在考虑如何独立思考创新点。”
在如何更好追赶顶尖水平上,赵明国认为,目前我国面临着人才短缺,“具体来看,所谓人才短缺不是我们培养的人少,而是需求和培养的点不一定匹配。由于机器人产业发展速度较快,现在需要一些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人在二十多岁、三十多岁是最有创造力的阶段,但在读书期间还不是这个培养模式,没有按创新的思维去培养,当需要发挥的时候,相对有创新思维的人的比例就低。”
在他看来,从整体战略上应该再做一些调研,甚至从高校起就应该改变一些模式,“以前我们是跟随,按这个方式来培养人,我们把技术造好就行,不需要想太多创造性的问题,因为路毕竟是别人走过的。但现在要面临解决很多新的问题,这在高校已经有一些苗头,包括学生做的创造性比赛的,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如果政策在包括学的课程、参加的活动、学科的设计等方面进行引导,就会改变当前的状况,但这应该是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五年到十年才能看到效果。”
据了解,目前国内不少新兴机器人企业面临供应链的短缺或者是零部件的短缺问题,对于这一现象,赵明国表示据他观察,一个企业如果想上规模一定是有(产业链)布局的,比如
汽车行业变成主机厂或供应商的模式,但是机器人行业里,虽然
工业机器人与汽车行业类似,但新发展的机器人比如服务机器人并没有按照跟汽车行业类似的模式发展,而是从最基础的零部件到最终商业的应用,全部“一家搞”,自己去整合,国内这个现象比较严重。
赵明国认为,这实际上造成了效率水平不高的结果,一个企业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就导致其不停面临零部件的问题,整体的状况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稳定的商业模式,“比如做某种四足机器人,主机厂就负责做机器人,但是减速器、电机从某个地方采购,有良好的供应商能保证品质,这样能够把整体的效益最大化。但目前国内大多数机器人公司都需要自研减速器、电机等零部件,甚至服务端、客户端也要自研,这使得产业链特别长,从基础的机械加工,元器件的机械加工到最后商业、人工智能的销售都要做。”
在他看来,目前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格局就是如此,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过若干年以后会逐渐稳定下来变成另外的格局,但是否会演变成类似汽车产业很难判断,最终还是经济规律决定。但大规模制造生产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整合供应链必然出现,可能目前机器人产业没有达到相应的量级,因为不会有人为了几百个、一两千台机器人去整合供应链,产业上了规模就会逼迫这些企业自己从头到尾去整合。
此外,赵明国认为不用过于担心机器人应用替代人工的问题,“其实任何一个新事物出现都有这个问题,比如汽车出来会不会代替马车,但实际上一个行业消失,但行业里的人可以转岗,造机器人、维护机器人的行业也会诞生。机器人可以替代人类去做繁重或不喜欢做的工作,这可以让人类解放生产力,社会会持续进步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