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工业机器人在全球各地的工厂中得到广泛应用,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2022年,全球工厂共计新增55万多台工业机器人,这其中有29万多台安装在了中国。这一趋势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应该认识到,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并非仅仅出于技术进步或产业升级的需要。尤为关键的是,它可以有效缓解当前劳动力短缺的困境。许多工厂面临着招工难的问题,尤其是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除了技工以外,普通工人的年龄都在四五十岁,年轻工人的数量逐渐减少。这无疑对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了影响。因此,引入工业机器人,让它们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无疑是一种明智之举。
事实上,招工难的问题也是近代制造业的固有顽疾——100年前福特汽车发明了流水线,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但代价就是所谓“劳动的异化”。过去一个工人独自装配一台发动机,他会很有成就感;而一旦这个人变成流水线上的“螺丝钉”,工作也就成了机械式的重复,工人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要干这个,结果就是辞职率大幅增加。而到了100年后,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很好地解决,很多工厂里的工序和100年前并无区别。比如分拣质检,就是一个机器不断吐出物料,工人拨出一堆到自己眼前,从里面把残次品挑出来,同一套动作重复10个小时,中间连摸鱼看一眼手机的机会都没有;再比如上下料,就是一个人拉着小车把料箱搬来搬去,这种工作一看就特别无聊、特别消耗人。
当年没有工业机器人,福特采用的方法简单粗暴,就是加钱:一方面用高工资留住工人中的精华群体,另一方面要求工人必须持有高中文凭,以增加从业者的沉没成本。
靠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当时的福特不仅没有赔本, 反而赚得比原来更多,但很显然,人力成本不可能一直增长;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汽车市场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超额利润不再,福特也从巅峰走向了衰落。
而今天人类的娱乐方式早已更加多元化,随着社交软件、手机游戏,直播短视频的普及,现代人对于精神享受的追求也和10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情绪价值正变得越来越贵。
此消彼长之间,哪怕工厂的工资一直涨,也很难招到人,即使招到了也只干一两个月就走了。
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工业机器人的使用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一些单调乏味的工作被机器人取代后,工人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产生职业焦虑。此外,由于机器人的工作速度快且准确度高,一些工人可能会担心自己的就业前景受到威胁。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如何妥善处理。我认为,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这一趋势。尽管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可能会带来一些挑战,但我们也应看到其带来的诸多好处。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减轻工人的工作负担,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从而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机器换人已经是目前国内产业界的共识,也是一条无法回避的必由之路。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迎接这一趋势,同时也要关注其潜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工业自动化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