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工程建设领域,高强耐候钢以其独特的性能优势逐渐成为众多关键结构的理想材料选择。随着各类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不断推进,高强耐候钢的应用范围持续扩大。但在高强耐候钢的焊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系列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若不加以妥善解决,将极大地影响钢结构的质量、安全性和耐久性。深入研究高强耐候钢焊接的问题并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耐候钢概述
耐候钢,亦称耐大气腐蚀钢,属于低合金钢系列,介于普通钢与不锈钢之间。其由普碳钢添加少量铜、镍等耐腐蚀元素制成,兼具优质钢的强韧、塑延、成型、焊割、磨蚀、高温及抗疲劳等特性。耐候性为普碳钢的 2 至 8 倍,涂装性为普碳钢的 1.5 至 10 倍。耐候钢主要应用于铁道、车辆、桥梁、塔架、光伏、高速工程等长期暴露于大气中的钢结构,以及用于制造集装箱、铁道车辆、石油井架、海港建筑、采油平台及化工石油设备中含硫化氢腐蚀介质的容器等结构件。
二、高强耐候钢焊接的三大问题及应对措施
1、高强耐候钢焊接冷裂纹
导致焊接冷裂纹的主要因素有三:一是钢的淬硬倾向;二是焊接拉应力;三是焊接接头的含氢量及其分布。
应对措施如下:
(1)选用碱性低氢型焊条、焊剂。此类焊条、焊剂焊接接头含氢量低,脱硫、脱磷性能好,冲击韧性高。使用前需在 350℃~420℃温度下烘干 1~2 小时,以有效去除水分,减少焊接接头含氧量,降低冷裂倾向。
(2)焊接备件经检验合格方可组对,不得强力组对,避免过大组装应力。
(3)焊前清理焊件,对钢材欲焊部位及两侧各 20 毫米范围内认真清理,去除水分、铁锈、油污等杂物。
(4)合理安排焊接次序,使多数焊缝在刚度较小条件下焊接,减少焊接应力。
(5)焊前预热、焊后缓冷或热处理。焊前预热是防止高强钢焊接冷裂纹的重要工艺措施。焊后缓冷或热处理可使扩散的氢充分逸出,降低焊接残余应力,改善组织,减少淬硬性,从而降低冷裂倾向。高强度耐候钢焊接一般无需预热及焊后缓冷等工艺措施。
(6)选用合适的焊接线能量。适当增大合理的焊接线能量,可延长焊接接头冷却时间,减少或避免焊接热影响区的淬火组织,利于氢逸出,降低冷裂纹倾向。
(7)选用合适的焊接方法和焊接操作规范。中厚板常用焊接方法中,清根双面多层混合气体保护焊焊接接头低温冲击韧性最好,其次是清根双面多层手工焊条焊,再次为不清根双面单层埋弧自动焊。混合气体保护焊应优先采用,多层焊时前一层焊道对后一层焊道有预热作用,后一层焊道对前一层焊道有后热缓冷和回火作用。手工焊条焊须保持短弧操作,在离开焊缝端头 20~30 毫米引弧,焊缝末端采用回焊收尾法,弧坑必须焊满。
2、高强耐候钢焊接热裂纹
高强度耐候钢的焊接热裂纹主要是焊缝的结晶裂纹。实践证明,高强度耐候钢焊缝热裂倾向比普通耐候钢小,可能与高强度耐候钢更低的硫、磷含量及较高的锰含量以及手弧焊时使用碱性焊条有关。
应对措施如下:
(1)选用碱性焊条、焊剂。
(2)合理安排焊接次序,减小焊接应力。
(3)控制焊缝形状。宽而浅的对接焊缝抗热裂性较高,对接焊缝形状系数一般控制在 1.3—2,且有 1—2 毫米焊缝余高。对接焊缝和角焊缝应为微凸形,焊缝末端采用回焊收尾法,手弧焊和半自动气电焊焊缝弧坑须焊满,埋弧自动焊应设引弧板和引出板。
(4)采用合理的焊接规范。适当减小焊接电流并提高电弧电压。
3、高强耐候钢焊缝脆化问题
高强度耐候钢焊接接头低温 V 形缺口冲击试验表明,冲击韧性最低区域在焊缝,与一般高强钢不同。且大规范焊接的焊缝冲击韧性较小规范焊接的低。
从提高焊接接头冲击韧性考虑,采用较小线能量有利,但减小线能量对接头抗冷裂性能及塑性指标有不利影响,选择焊接线能量须综合考虑。高强度耐候钢的较大线能量手弧焊和半自动气电焊焊缝冲击韧性虽低,但仍高于母材冲击韧性要求,故手弧焊和半自动气电焊时可不单独考虑接头冲击韧性问题。而粗丝埋弧自动焊时,需考虑焊接线能量对接头冲击韧性的影响,在保证焊透和完全熔合的前提下,焊接线能量不能超过 30kJ/cm。
高强耐候钢焊接过程中的三大问题不容忽视,通过对冷裂纹、热裂纹以及焊缝脆化问题的深入分析和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实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强耐候钢焊接的质量和可靠性。在未来的工程实践中,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高强耐候钢性能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有理由相信,能够更加高效、精准地解决这些焊接问题,为各类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推动工程建设行业向着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